歡迎進入河南遠達環??萍加邢薰?
河南遠達環??萍加邢薰?/strong>
地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學科技園13號樓801
電話:0371-61175116 0371-61175132
手機:18595611027
隨著國家層面和各地政府陸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逐步進入“強制分類時代”。上海2019年帶頭實施,北京、廣州、浙江等省份緊隨其后,各地的垃圾分類工作如火如荼向前推進,并且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垃圾分類實施過程中各地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是濕垃圾分出比例大幅增加,但濕垃圾處理設施能力嚴重不足,滿足不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最終要求。因此濕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是現階段垃圾分類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濕垃圾的定義
目前各地對于濕垃圾的概念通常沒有明確區分, 存在“濕垃圾”、“廚余垃圾”、“餐廚垃圾”、“易腐垃圾”等各種叫法,容易造成混淆。
2019年7月1日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對濕垃圾的定義:濕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廢料、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綠植、中藥藥渣等易腐的生物質生活廢棄物。
2019年10月1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標志》(GB/T 19095-2019),新標準將家庭廚余垃圾、餐廚垃圾和其他廚余垃圾統一歸類為廚余垃圾。廚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餐飲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垃圾,其具有高含水率和高有機質的特點,容易腐壞并產生惡臭,對城市居住環境和居民健康產生威脅。
本文根據實際處理廠針對不同收集系統和垃圾的組分特性的區別,將濕垃圾分為兩大類:廚余垃圾和餐飲垃圾。
餐飲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飲食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食物殘余和食品加工廢料。
廚余垃圾是指居民區經分類后產生的廚余果皮以及集貿市場分類后產生的廚余果皮。
濕垃圾特性
廚余垃圾
根據上海市垃圾特性調查數據顯示,實施強制垃圾分類后,干垃圾的容重、含水率相比之前分別下降約36.80%和36.33%,干垃圾低位發熱量上升約103.60%。與此同時,廚余垃圾組分變化比較大,含雜率明顯降低,垃圾容重顯著增大約235.56%,含水率增大37.11%,達到80%左右。
餐飲垃圾
同樣以上海為例,餐飲以淀粉類、食物纖維類、動物脂肪類等有機物質為主要成分,具有含水率高、油脂、鹽份含量高、易腐變發酵、發臭的特點。一般的,餐廚垃圾含水率較高,基本在85%左右;雜質含量的變化幅度較大(1.97%~32.85%),但呈現出冬春兩季雜質量少、夏季雜質量多的趨勢;C/N低,平均維持在15左右;有機質含量較高,基本維持平均85%的水平。
濕垃圾處理難點
廚余垃圾中含油率升高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普及和推廣,廚余垃圾的含水率和含油率都有了提高,在前端預處理工藝中,要考慮增加廚余垃圾漿料的存儲及提油功能??紤]提油一方面能增加提油量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如果后端采用厭氧消化工藝,而油脂沒有經過去除,則這部分油脂將隨著廚余漿料進入后端的厭氧環節,從而導致厭氧工藝中揮發性脂肪酸(VFA)的累積,影響厭氧系統穩定運行。
沼渣脫水后沼液碳氮比失調
處理難度大
沼渣脫水后沼液進污水處理系統,若前段厭氧有機質利用率高,沼液會出現碳氮比失調的情況,污水處理難度加大。從節約運行成本的角度,有兩種工藝路線可以選擇:a.將厭氧進料漿液進行“固液分離+油脂去除”預處理為適合生化處理的碳源;b.增設氨吹脫工藝段,降低沼液氨氮含量,減少或取消碳源投加;c.如周邊有焚燒廠或填埋場(尚在填埋使用),可利用原生滲瀝液與沼液進行調節。
臭氣控制是重點
濕垃圾處理廠的臭氣控制是項目成功運行的中重要標識。臭氣的控制應重點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前端收集,二是末端處理。以上海環境松江和嘉定濕垃圾為例,以“分質收集+分質處理”為設計理念,將整個廠區里不同處理環節和不同空間產生的臭氣按高、中、低濃度臭氣進行分開收集與處理,盡可能減少臭氣總體收集量,提高臭氣的收集效率,減少能耗和處理藥劑消耗。同時還可以從優化廠房空間、探索將部分臭氣與污水處理系統的生化池曝氣環節相結合考慮等方式來進一步減少臭氣產生量、提升臭氣處理效果。
濕垃圾資源化處理及展望
目前濕垃圾成分的復雜性決定了使用單一的現有處理技術難以完成高效高產值處理和利用。因此,對濕垃圾進行組分分離、綜合運用多項處理利用技術是發展思路之一。
濕垃圾處理設施應注重協調處理優先,創建固廢環保產業園,構造資源、能源共享,有利于節省項目成本和控制二次污染。
圍繞濕垃圾垃圾主流工藝產生的衍生品的低成本資源化再利用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除沼渣肥料化產品研究外,也有開展沼渣與飛灰混凝制混凝土、沼渣熱解氣化后制合成氣、生物油和生物炭等研究;沼液的資源化利用,如回用生產乙醇、鳥糞石、液體肥等。
隨著濕垃圾資源化處理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與管理法規的日益完善,未來應繼續圍繞濕垃圾處理開展多種技術融合實踐與創新,最終實現濕垃圾高效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的目標。